王貴蓮:一個臺灣女生的咖啡館夢
聽華大臺灣學生會會長王世民說過他姐姐今年剛在廈門開個咖啡館,就尋思找機會去廈門拜訪她。湊巧,10月19日參加福建省臺聯在廈門華僑大廈舉行青年委員會成立大會。其咖啡店就在旁邊,問好地址,中午報道剛好有空閑,我步走了二三十米,中山公園南路20號,看到了GIVEN標志,信步入內,只見那五十平方左右的店里,設施整齊,素雅簡單,輕音樂柔美回旋,輕松溫馨之感悠然自得。店里,一個女孩子正忙碌著,戴著眼鏡,與世民十分相似,我一眼認出她,跟她招呼,自我介紹。她先是驚訝,然后自然的說,是蔣老師呀,聽世民說過你,你們泉州臺聯還與華僑大學臺灣同學會聯合開展活動。她起身為我遞上一杯檸檬水的時候,我仔細地端詳了眼前的她。個子不高,身形勻稱,牛仔褲配T桖,看上去簡單而有活力。三七分利落的發型,垂下來的頭發隨意攏在耳后,鼻梁上架著一副黑框的長方形眼鏡,鏡片后兩只不大的眼睛里閃爍著青春的光芒。
快樂的王貴蓮 蔣碧輝/提供
那時剛好十二點,店里沒有顧客,我點杯橙汁,看她十分嫻熟,兩分鐘就做好,我喝一口,挺濃又帶甜,她笑著說加點蜜沒加水,我們邊聽著音樂邊聊起來她的咖啡館夢。
王貴蓮成長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父母均出生韓國,分別回到臺灣讀書工作,偶然機會認識,由于相同的經歷和背景很快他們走到一起,并回韓國開辦生產魷魚飼料工廠。不久,王貴蓮降生,三年后,弟弟王世民出生。為了讓他們受到傳統中華文化教育,在王貴蓮讀小學一年級將至,父母選擇送他們回臺灣接受教育,就這樣,姐弟兩在臺灣呆了三年,由于父母將工廠搬到青島,1999年,姐弟倆再次從臺灣來到青島居住學習。轉眼王貴蓮高中畢業,2008年她選擇來華大集美校區華文學院讀預科班,在集美生活近一年,對廈門比較熟悉,經朋友推薦,她參加廈門大學單招,轉而進入廈門大學讀公共管理。
問起為何不回臺灣工作。王貴蓮說,她是一個特殊的臺灣人,在臺灣只呆過三年。回臺灣只認識親戚,沒有朋友。而且親戚小孩與他們年紀相差大,回臺灣沒有伴,有點恐懼回臺灣。只是父母年紀大了關閉青島的工廠回臺灣居住,她才利用放假回臺灣。于是她在大三時就開始思索人生方向。王貴蓮說,她學姐學兄畢業后有三分之一回臺灣找工作,也有在大陸找工作,但不大如意,回臺灣,她們大多當店姐,這些在臺灣高中生就可以勝任的工作。在大陸找工作,憑父母的人脈關系,大多在臺企工作。三分之一選擇出國留學深造。三分之一留下在大陸家族企業工作。
問起朋友圈子。她說與華大相比,廈門大學的臺灣學生更多,由于沒成立臺灣同學會,他們之間雖有相互聯系,但沒那么密切。由于許多臺灣學生要在大陸工作創業,他們更注意與大陸學生的關系,培養人脈,為在大陸發展作鋪墊。所以許多臺灣學生融入當地,與本地學生交往交流密切,有一部分人選擇在大陸找對象。平時,她經常參加同學聚會,通過同學認識許多朋友,現在她的圈子大多廈門和泉州的同學,臺灣的朋友反而少。她們時常一起在咖啡館酒吧喝酒聊天,建立了較深的友誼,同時也喜歡上那種氛圍,加上平時喜歡咖啡,對咖啡有研究,于是她心中有一個咖啡館夢。
大四時,與同在廈大國際商學院的同學開始實施這夢想,她選擇去咖啡店打工,她朋友去酒吧打工,經一段時間的學藝,今年初她們開始創業夢想。先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市場調查。這期間,她們先后到長沙、泉州等地考察,她們跑了廈門、泉州、長沙30多家咖啡館和酒吧,摸清了這些店的特色和不足;通過對顧客的職業、收入、消費水平等全面調查,她們最后將自己的咖啡館風格定位為有人文氣息、清新家居,一個可以讓顧客放松身心的地方。
廈門開咖啡店的太多,競爭激烈,地點的選擇也很無奈,中山路步行街店租太貴了,只好退而次之,選擇在廈門中山公園南門靠近中山步行街邊開店,這點剛好附近有學校,她們把顧客群定位為觀光客和附近住戶,并豐富了經營的項目,將只賣咖啡變成了銷售各種飲料、調酒以及制作銷售西餐,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說起創業。王貴蓮堅毅的臉流露出一點疲倦。她說很辛苦,籌備到開業,她們走遍許多地方,看過許多點和采購地方。6月10日正式開業,由于采購這行她熟,采購都要她負責。每天營業到凌晨兩、三點,有時還有到四、五點才能休息。第二天還要早起采購,遠的地方要跑到機場附近,來回花費許多時間,還要趕回11點半開店。每天累得不起,要硬著頭皮起來,店里只有她和她的合伙人兩人,還好剛好放假,在華大就讀的弟弟過來幫忙,偶爾有同在酒吧工作的臺灣朋友來客串調酒師。由于當時是夏季,人氣很旺。10月份后,晚上人一下子少了許多,她的咖啡店漸漸清淡了起來,看到她桌上有一本韓語的書,她說在韓國成長學會韓語,不想放棄,買本書利用空閑時看一些新的詞匯。
她說,當時選這行業就是要有一定人脈關系,所以她選擇與廈門本地人合作。自己沒有人際關系,她同學有,這樣生意才會好,而且要與工商、衛生、城管、稅務等部門打交道,要有人脈關系。剛開業,碰到了許多事情,還好都過去了,一切走上正軌。她說創業要感謝父母,父母給她充分的空間去奮斗。剛開始,母親讓她回臺灣找工作,她償試找了兩家外貿公司,一家因她是大陸讀書拒絕她,一家因為公司經理不知廈門在什么地方,她感覺這企業沒前途而拒絕。于是她提出開咖啡店,向媽媽借錢,簽定還款協議,規定幾年內歸還,如沒按時歸還,股份要多少歸媽媽,當時父母還到廈門看過她們選擇的地點了。而與她合作的是一位廈門朋友,理念新、點子好,大學畢業后,想自己創業。其身為公務員的父母不同意,把他安排到國企工作。該朋友嫌國企工資低,發展空間少,做起來不開心,于是志同道合的兩人走上自主創業的路子。
談起以后發展方向。她笑著,還沒賺到錢了,酒吧要經營三五年吧,賺到錢先把店面再裝修,讓店內的環境更加舒適,讓顧客好可以更加舒適的在店內消費,等久一點GIVEN的口碑出來后,想在廈門再開分店。
聊起是不是想在廈門安家了,她笑著說,廈門現在房價、消費水平與臺北相差無幾,她買不起。與其在一個生活消費這么高的地方安家,還不如賺一點出國深造,學習更多的經營手法和咖啡的專業知識,讓GIVEN變的更好。(泉州市臺聯 蔣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