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尋客家文化古韻源 續寫同心融合新華章——2024年臺灣青年客家文化研習營紀實
作為臺聯系統首屆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臺胞交流活動,8月2日,由全國臺聯指導,福建省臺聯、三明市臺聯、龍巖市臺聯主辦,沙縣區臺聯、寧化縣臺聯承辦,中華臺聯文化交流協會協辦的2024年臺灣青年客家文化研習營開營式在三明市沙縣區舉行。福建省臺聯副會長歐陽迪莎、三明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王秀文和三明市、龍巖市臺聯及沙縣區委統戰部領導出席開營式。來自島內50余名臺胞參加本屆研習營活動。
“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紐帶。本次研習營為期5天,營員們圍繞“客家文化”主題,通過實地考察、體驗教學、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民俗風情、建筑特色,感受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營員們參訪了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石壁客家祖地、客家山寨——丁屋嶺、客家八喜樓、汀州天后宮、客家木工傳習所等地,近距離感悟客家祖地的歷史,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互學互鑒、同心同行。
開營式上,福建省臺聯副會長歐陽迪莎在致辭中表示,“本次研習營首次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組織臺胞青年觀客家山水、研客家技藝、悟客家文化,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親身感受祖國大陸各項惠臺政策給臺胞帶來的福祉,親身感受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成果。熱忱歡迎更多臺灣青年來祖國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親眼去看、親耳去聽、親身去感受,向島內親人朋友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讓更多臺胞了解真實的大陸。希望兩岸青年共同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建設者、兩岸和平統一的促進者,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品·特色小吃 感受“小、精、美”飲食文化魅力
俞邦村是沙縣小吃的發源地,被譽為沙縣小吃第一村,早在20世紀90年代,俞邦村的村民率先走出山門,經營沙縣小吃,帶動了沙縣小吃產業發展。如今,俞邦村約309戶1200人,全村超過80%的勞動力都在經營沙縣小吃。
8月2日,營員們走進沙縣小吃文化科技館、民俗風情館,現場體驗小吃制作技藝——裹芋餃、包扁肉...許多營員表示“百聞不如一見”,親身感受到了沙縣小吃的獨特魅力。
陳毅安今年六月剛從屏東科技大學畢業,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大陸,他饒有興致地體驗了制作水餃,不時跟大伙分享著心得。“我在臺灣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體驗活動,做這樣的特色小吃讓我耳目一新,希望接下來的幾天可以體驗更多,然后把在這里的所見所聞帶回臺灣跟其他人分享。”
近些年,沙縣區因地制宜,積極推動沙縣小吃走進臺灣,與臺灣餐飲交流合作與推廣。臺灣青年陳煒杰說:“能夠來這邊交流我覺得很棒,我希望臺灣的朋友能更多了解大陸的文化風情,也希望這種兩岸交流能夠更多一些”。臺灣中華臺聯文化交流協會名譽理事長林忠山先生表示:“讓臺灣的學子了解兩岸共同的語言、文字、血緣所交織出的非常多的‘共同’,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通過文化的交流,是最能夠解決兩岸的隔閡,要加大交流和融合發展。”
觀·客家祖地 領略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蘊
三明市寧化縣是世界公認的客家祖地,也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地。早在西晉永嘉年間,就有大批中原先民遷徙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粵贛接合地,后來的客家后裔,再以石壁作為新的起點向外繁衍,現已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8月3日,研習營一行來到寧化,先后參訪蛟湖文旅小鎮、天鵝洞群地質公園、客家三館、中國印刷博物館寧化分館、石壁客家祖地等地,詳細了解寧化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文旅產業發展、客家文化等情況,親身感受客家文化與民俗風情,更深刻領略到客家人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努力拼搏的進取精神。
寧化客家非遺文化種類十分豐富,玉扣紙、木偶戲、木活字印刷術等技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對現當代研究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印刷館寧化分館,營員們興致勃勃地體驗著非遺技藝—活字印刷術——一個墨刷、一個紙刷、一個刷墨板,蘸墨、刷墨、拓印,一幅印刷作品完成了。
“今天非常熱,但不減我們來到寧化尋找客家根源的熱情,今天參訪了客家三館、還有客家祖地。尤其在客家三館的時候,看到活字印刷,其實過去在臺灣我們就只知道印刷技術,并不是很了解印刷的由來、它的追溯年代等,今天來到寧化,讓我們了解到印刷技術,從以前到現在發展的都是這么好。”臺籍青年洪龍輝說。
近年來,寧化縣政府積極維護文化生態,加快建設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積極創造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范圍內的非遺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保持活力的各種條件,真正將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發展優勢。這些文化產業發展的“秘訣”也深深吸引著臺灣青年們的注意,他們不止切身感受到兩岸同宗同源的文化脈絡,還看到了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
除了三明,龍巖也是福建省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里有豐富的客家歷史文化資源。8月4日至5日,臺灣青年們探訪的腳步繼續向前,先后走訪了中國四堡雕版印刷陳列館、客家古村落培田民居、臥龍書院、汀州古城、客家山寨丁屋嶺、八喜樓、汀州天后宮、客家木工傳習所等地,領略客家建筑之美、饔飧之美、人文之美,沉浸式體驗四堡雕版印刷、客家剪紙、擂茶等傳統客家技藝,在古韻與現代的碰撞中,感悟客家文化的根與魂。來自臺灣嘉義的長呂翼云分享道,“這次旅程我感到十分舒適,看到了客家不一樣的環境和人文風情,吃到許多當地客家特色美食,感受來自客家人的熱情。”
8月5日晚,研習營結束之際,主辦方臺聯為營員們組織了一場座談交流,不僅向營員們介紹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和省委《實施意見》中的相關惠臺政策、臺胞就業創業資源等,還邀請當地優秀臺青代表——愛爾營鄉村振興團團長黃光圣、副團長廖鈺展和創業青年李建興,分享他們在閩的創業發展故事和心路歷程,現場交流氣氛十分熱烈,營員們對來閩創業就業頗有熱情。
活動期間,來自臺灣嘉義民族管弦樂團的團員們還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管弦樂曲表演,以樂話情展示兩岸同胞的深情厚誼。中華臺聯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陳臺縣表示,“此次研習營從世界聞名的沙縣小吃到寧化的世界客家祖地,再到連城的培田古村落,最后到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長汀,他們盡覽閩西風景、嘗盡客家美食,可謂是收獲滿滿、幸福滿滿,回臺灣后會把這些美好記憶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努力讓更多臺灣青年了解、認識大陸,共享大陸發展機遇,共同參與兩岸融合發展。”
中華文化作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基因和精神紐帶,是達成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條件。多年來,福建臺聯系統牢牢守護中華文化這一“根脈”,圍繞客家文化、閩南文化、航海文化等,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努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文/圖 張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