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0月26日電(記者許雪毅 林凱)65年前的10月25日,海南島上的椰子見證了鄭興華生命中最歡呼雀躍的一刻。
“我們奔走相告,高呼臺灣回歸祖國!海南島有很多椰子,我們就拿椰子汁當酒,互相慶祝!”臺灣光復65周年之際,88歲的鄭興華在病床上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仍難抑心中的激動。
1945年10月25日,臺灣結束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這一天,鄭興華終于可以拂去心頭積壓已久的陰云:出生于臺南的他從小學到中學,一直被日本學生叫罵為“清國奴”;從臺南商業學校畢業后,和當時絕大多數臺胞青壯年一樣,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被日本人強征到海南當翻譯。
上世紀四十年代,日寇從臺灣征、抽、募六七萬青壯年到海南島服役。1944年6月,從高雄港出發到海南島三亞港時,鄭興華對未來十分茫然,但他記住了一點:“當我父親得知我被征時,交代我的祖籍地:福建南靖縣逞頭二甲十八山溪,叫我記在腦子里。同時囑咐我:我們是中國人!”
“從閩南遷移到臺灣,我是第四代了。”老人家用閩南話對記者說。
這個在日軍中被迫名為“大河”的年輕人,牢牢記住自己的根。在海南,他經常接觸進步同胞和革命人士,最終成為瓊崖縱隊第三支隊的一員,投身抗日行列。為此,他把原先的名字“鄭長庚”改成“鄭興華”。
“興華就是為了中國的發達,參加革命。”他說。
憑借著在日軍中當翻譯的便利,鄭興華把很多內部情況透露給抗日組織,幫助消滅了很多敵人。臺灣光復后,他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這些革命經歷,使鄭興華獲得好幾枚勛章和紀念章,看著它們,老人就能講出許多故事來。
而讓鄭興華談興很高的,還有一本本相冊。在高雄姐姐家,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 一張張珍貴的相片記錄了他1993年回臺灣探親的點點滴滴。而他也在自己大陸的家里接待過好多臺灣的親戚,每次聽到他們慨嘆“大陸發展很快”“沿海蓋的房子相當漂亮”時總是十分高興。
對鄭興華來說,海峽此岸和彼岸都是至親的所在:大陸有妻子、大兒子、二兒子;臺灣有姐姐、妹妹、舅表、姑表、姨表等。目前,來大陸做生意的臺灣人已達百萬人,兩岸關系密不可分。
從“清國奴”到日本翻譯,到抗日戰士,再到探親臺胞 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現在鄭興華最關心的就是兩岸關系的新發展。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堅持每天看報紙,閱讀其中刊載的有關兩岸關系的報道。
“兩岸簽訂了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臺灣經濟恢復得就比較快,再加上中央對臺政策英明,臺灣鄉親都很感動。”鄭興華說,和平來往對兩岸都有利,對中華民族都有利,希望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給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