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華大臺灣同學會相處一段時間,往來的互動不少卻少與羅右接觸。近日,舉辦泉州臺聯2014年新臺生同樂匯活動,與羅右見了兩次面,慢慢地對他有所了解。
熱情多元的大舞臺
初見羅右是2013年新臺生同樂匯活動期間,當時他任華大臺灣同學會副會長,不瘦不胖,身材適中的一個年輕人,自己開著車來學校上學,沒留下多大印象。時隔一年,2014年9月23日,再見羅右,發現他變化許多,接王世民位置任臺灣同學會會長,胖了許多。他笑著向我們解釋,當了會長,沒時間運動,一下子胖了。接著他向我們介紹今年新生情況,今年有近90個臺灣學生報名讀華大,實報到56個,來自廣東東莞較多,其次是上海,這得益于華大這兩年加強對上海臺商子弟學校招生宣傳。同時,今年還有兩位從臺灣本島來的學生和三個來自金門大學的交換生,56個臺灣學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其中最大年紀50歲,來自新竹在浙江從事廣告業的吳阿姨,她是為了圓大學夢而來讀華大。為了服務臺灣同學,除會長之外,臺灣同學會還選出就讀大三的陳宥騰、王彥定兩個人為副會長,同時配備四個主要干部。
泉州市臺聯組織2014級臺灣新生參觀“土樓” 蔣碧輝/攝影
羅右說,接任會長后壓力很大,前任王世民那一任做得不錯,升任校學生會副會長,這是以往沒有的,是臺灣同學會的光榮,他任期內組織設計同學會會徽、統一同學會T恤衫,舉辦許多活動,很有凝聚力。所以自己要求自己要跟上并期望做得更好。華大是個熱情多元的大舞臺,擁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港澳臺和外國學生4000余人,境外學生較多的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各國學生都組織同學會,舉辦各種活動,如9月30日的美食節,來自越南、老撾、泰國、朝鮮、緬甸和臺灣地區的學生將自己老家的特色小吃帶到學校與同學們共同品嘗,各境外同學會都會相互比較,給我不少壓力。這學期,有許多活動要辦和參與,如十月份參與在集大舉辦的華大、集大、廈大三校臺生晚會,十一月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晚會、十二月份的圣誕晚會等等,同時還要配合學生處參與其他活動。他說,來華大的臺灣同學大部分來自大陸臺商子女,他們來學校讀書之外,還要另一種需求,就是認識朋友,為以后發展夯實人脈。他說,目前華大臺灣同學會內部已經很穩定了,但是臺生圈子比較封閉,局限于臺生自己間的交流。我今年的目標主要是多帶領華大泉州校區的臺灣同學有更多可以見到外面世界的機會,不僅是在福建一帶高校上的交流,我希望臺灣的同學們有更多地向外發展的機會,可以多跟外面的一些組織有更加多的來往,甚至可以為即將畢業的學長們創造出一些就業機會。因此,他這任內就是打造外向型的華大臺灣同學會,要搭建好平臺,不僅要創造華大、集大、廈大臺生相互認識機會。同時,也要搭建與華大大陸同學認識平臺,搭建平臺就是要多組織活動,同學會的干部都很投入,大家都很努力,辛苦了,謝謝大家。
羅右做起事來干練、責任心強,辦事效率挺高的。當晚就發動同學們報名,并將名冊整理好發給我,有53個,人數超去年,一晚上就組織發動這么多人報名,我看了下他發信的時間已是晚上三點多,應該一晚上沒休息。他為人豪爽,周五將出發時,他自己掏錢要買水給同學們路上喝,是個很細心體貼的大男孩。一路上他忙著點名,擔心有同學掉隊,參觀途中不時幫助同學提包打傘。返校后,他帶領陳宥騰、王彥定兩個副會長跟我們致謝握手道別。
我要留在大陸發展
言談中對這位來自臺灣臺北的學生有了更多的認識與了解,羅右,1993年生于臺北,父親在臺灣由于工廠經營不善,負債累累,于是1999年離開臺灣來東莞尋求新的發展機會,他說父親剛開始到東莞創業時很艱苦,多虧朋友的幫助才得以站住腳根。2004年他隨母親來東莞就讀臺商子弟學校,同樣來自臺灣和相同的教育背景的環境讓他不生份,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很快適應東莞生活,結識了許多人。就這樣一家人齊心協力,慢慢得有了起色,現在父親做登山用品銷售非常成功。一路上父親的事業得益于朋友的幫助,耳睹目染下,他也喜歡交朋友,幫助朋友。在東莞,他就開始學車,有證后經常與朋友開車到處逛,來華大讀書時,父母擔心他,直至大二才讓他自己開車來華大,每次來回要開了700多公里的路,他都約同學一起來,同學節省了車資,他卻只想到路上有朋友作伴從不計較其他。一到周未,他就約同學到泉州附近玩,加深彼此情誼。
華僑大學臺生們在和貴樓饒有興趣地觀看陰陽井 蔣碧輝/攝影
羅右說,臺灣同學會沒有經費,舉辦活動又很多,要靠同學會的干部多方籌措,多虧泉州臺聯幫助,陳嚴輝會長經常到學校看望我們,幫助華大臺生解決一些生活上碰到的困難,6月份的送舊臺生聯歡晚會資金缺口,也得到臺聯支持。這次組織到土樓參觀,也充分征求全體新臺生的意見,我祖籍也來自廣東梅州,這是 他第二次來土樓參觀,可能自己也是客家人原故,每次來都很親切感覺。
今年大三了,再一年多就畢業了。問起畢業后有什么規劃,他說:“今后要留在大陸發展,就像父親,來大陸才得到新發展新出路,雖然這幾年在東莞的朋友有些回臺灣讀書和工作,但是我已經融入當地并適應大陸的生活了.他說,和臺灣比起來,許多內地城市的生活節奏相對較慢,人們工作之余,會拿出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他說,在東莞,每天工作結束后許多人都會到公園溜達溜達和跳廣場舞,閑時到附近的劇場看看演出。他注意到,不管是在東莞工作的外地人,還是本地人,他們都懂得平衡工作和生活,再忙也懂得去運動,周末到公園走一走。而在臺灣、香港等地,“多勞多得”的工作文化似乎已把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七八點下班,九點吃過晚飯,一天也就這樣過去了,周末在家補眠,一周也就這樣過去了,工作把閑情逸致和體力都消磨掉了。“相對而言,似乎內地更是一個既能工作,也能生活的地方”,羅右說,我想我非常確定會留在這里,為自己的新人生奮斗。”(泉州市臺聯 蔣碧輝)
|